敖汉旗影视家协会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将“北疆文化”的红色基因、时代脉搏与人民情怀,凝练成一部部“十几分钟的史诗”,以微电影为载体,深耕“北疆文化”沃土,创作出20余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微电影作品,累计播放量超1500多万次,让“北疆文化”从草原深处走向更广阔的视野,力促“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
红色根脉:微电影里的“党史教材”。敖汉旗影视家协会以“把革命故事拍成手机里的党史馆”为使命,深入挖掘大黑山、孟克河畔、敖润苏莫草原等有关地点的红色记忆,把弥足珍贵的史料与演艺相结合,搬上荧幕。微电影《宝刀记》中,荷花肩扛大刀穿越封锁线的身影,成为抗战精神的生动注脚;在微电影《孟克河畔的枪声》里,杨启明区长的英雄形象,定格了北疆儿女的血性担当;微电影《传家宝》则通过一枚跨越80年的军功章,让红色基因在数十个基层党支部的“《传家宝》故事会”中延伸。这些微电影不仅教育了基层党员干部,也感动了广大群众。在微电影《宝刀记》首映现场,乡村一位80余岁的村民对女主演感慨:“听你们导演说这个电影是根据我们村的故事拍摄的,你演的那位姑娘就是当年的我娘。可我看,你演的不只是我娘,更像我娘那一代人啊!”这件事充分印证了微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与本土文化的魅力。这些作品被当地党支部列为“主题党日必看片”,让红色文化从历史资料中走向手机屏幕,成为可随身携带的精神火种。
▲ 微电影《宝刀记》剧照
▲ 微电影《传家宝》剧照
时代新声:烟火气中的“生活记录”。当镜头从烽火岁月转向北疆沃野,敖汉旗影视家协会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在微电影《柳条沟的故事》中,一场“偷杏风波”被走秀队化解,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被观众誉为“敖汉版的枫桥经验”;在微电影《编织幸福》里,丝线变身大价钱的“幸福花”,带动家庭妇女创业增收;微电影《小城你最美》,则用环卫工人的扫帚,扫出两个单亲家庭的“新生活”。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底色,在公众号、快手、抖音等平台引发共鸣。微电影《柳条沟的故事》曾经在网上引发热评,有的网友留言:“这就是敖汉版《山海情》!”
▲ 微电影《编织幸福》剧照
▲微电影《小城你最美》剧照
敖汉旗影视家协会拍摄的微电影让“北疆文化”有了可触、可感、可随身的烟火气。几年来,敖汉旗影视家协会先后拍摄了《红姑》《芦花》《薄冰》《西流水的故事》《起灯儿》《圆梦》《收徒记》《宝刀记》《邻里情》《大爱无疆》《童年的打瓜园》《蚌河黎明》《阳坡新颜》《有情无疫》《春妮的故事》《抗疫系列剧1-6集》《孟克河畔的枪声》《传家宝》《编织幸福》《相约宋杖子》《双塔山谍案》等20多部微电影,在内蒙古电视台、赤峰市电视台、敖汉电视综合频道以及多家网络媒体播出,受到观众的青睐和业内人士的嘉许,多部微电影获得有关部门的奖励。例如,微电影《芦花》《薄冰》获赤峰市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微电影《起灯儿》获2017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国际微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微电影《蚌河黎明》《圆梦》同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广电局、内蒙古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微电影展映优秀奖;微电影《柳条沟的故事》《相约宋杖子》双双荣获“2024年华东地区暨全国部分省市微电影微短剧(微视频)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奖。
▲微电影《芦花》获奖证书
▲微电影《红姑》演执人员剧外交流
人民立场:泥土里长出的“文化大家庭”。敖汉旗影视家协会始终坚守“三不原则”:不请明星、不搭景棚、不讲深奥理论,所有角色均从群众中甄选,所有故事均从生活中提炼。他们常带着这些土生土长的演员回到农村牧区深扎生活,在田间地头、草原牧场上体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真谛,而这正是“北疆文化”中“扎根大地、贴近群众”特质的生动践行。这支影视队伍的本身就浸染着“北疆文化”的底色,从第一部微电影开拍至今,这支团队里的编剧、导演、制作人员乃至每一位演员从未拿过一分钱报酬。支撑他们的是对本土文化的责任感,更是北疆大地上代代相传的奉献精神。为了用最低成本拍出好作品,他们精打细算,最多仅花费16000元就完成一部微电影;为了节省资金,所搭建的外景地、制作的道具全靠自己动手,剧组人员既是台前演绎故事的演员,也是幕后默默付出的剧务。正是这份不计回报的投入,让北疆文化中“质朴坚韧、团结协作”的内核,通过一部部微电影得以鲜活呈现。
敖汉旗影视家协会注重让演员进一步领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例如,拍摄《编织幸福》时,演员与原型人物同吃同行20余天,学会了编织,成为社区姐妹们成立的“丹丹编织社”的义务代言人。此外,敖汉旗影视家协会充分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元旦等重要节日节点,在旗政府广场、街道社区、乡村农家等场所广泛开展“送微电影下乡”活动,打造“流动的北疆文化影视院”,真正做到了“人民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文化的传播者”。这种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创作模式,让“北疆文化”真正活在了群众心里。
▲敖汉旗影视家协会在社区播放微电影
▲敖汉旗影视家协会在乡村播放微电影
“镜头向下,文化向上”,这是敖汉旗影视家协会主席兼微电影总导演石柏令经常向演员讲的一句话,他表示,只要人民还需要故事,我们就会一直拍下去,把“北疆文化”的根、魂、人,拍成一部又一部永远放不完的微电影。从草原到荧幕,从历史到现实,敖汉旗影视家协会以微电影为桥,让“北疆文化”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生。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最真挚的情怀;这里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有最生动的表达。用“北疆文化”的力量,开辟出一条塑造人、鼓舞人的微电影艺术创作之路。(记者:薄文元 通讯员:石百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