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展盛会风采创玉龙辉煌 ——写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之际   

展盛会风采创玉龙辉煌 ——写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之际   
2025年07月25日 19:53:48 来源: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盼望着、等待着、创造着,备受全区各族儿女瞩目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即将在赤峰市盛大启幕。

多次见证重大体育赛事时刻的赤峰,花团锦簇、彩旗招展。从1985年锡林浩特市、通辽市和巴彦浩特市三个赛区举行的首届盛会,到2025年赤峰市承办的第十一届,历经岁月洗礼,玉龙故乡这片热土见证着草原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画卷,也记录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中创新、在交融中发展的时代足迹。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赤峰将呈现怎样的特色?这场盛会如何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在考古学家眼中,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让赤峰拥有了“华夏第一村”;在史学家笔下,这里是辽王朝的肇兴之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此交汇共生。赤峰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诉说着这片土地与中华文明的血脉相连。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成为本届运动会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今日赤峰,既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内蒙古东部区域中心城市。本届运动会场馆布局兼顾城区与旗县,主会场设在赤峰体育中心,分赛场延伸至巴林右旗,让农牧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赛事期间,那达慕、乌兰牧骑演出等配套活动,更将让八方来客感受“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届运动会设搏克、赛马、沙嘎等18项竞赛项目及12项表演项目,马上两项(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首次列入正赛,全区12个盟市组团参加,运动员、领队、教练员、裁判员将达到2600人,开幕式现场人数将达到3万人。这是赤峰市在党的二十大后举办的首个全区性民族体育盛会,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秉持“简约、安全、绿色、精彩”理念,这场盛会既是对“模范自治区”光荣传统的延续,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当马头琴声回荡在赛场,当各民族选手携手拼搏,一幅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一场民族运动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体育本身。它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地区发展的助推器。

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别在锡林浩特市、通辽市和阿拉善左旗3个赛区举行,12个盟市的3000多名少数民族体育健儿参加了14个项目的竞赛和表演,让搏克从草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17年呼伦贝尔盛会,取消了代表团团体总分奖,让参与者卸下“争金夺银”的硬指标,将民族运动会之风吹遍内蒙古各地;2025年赤峰接过接力棒,筹办历届竞赛项目设置最全、参赛人数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的一届运动会。

纵观全国,民族运动会已成为展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窗口。从1953年天津首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到2024年海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70余年历程中,珍珠球、蹴球等“冷门”项目因赛事保护重焕生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因体育更显鲜活。

当前,内蒙古正全力推进“五大任务”落实,赤峰作为蒙东地区发展“排头兵”,肩负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借力本届运动会,赤峰将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体育中心周边路网升级,智慧交通系统投用,文旅融合项目集中推介……一场赛事,正激活一座城的发展动能。

正如那达慕大会上“不分胜负、只结友谊”的训喻,民族运动会始终传递着“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价值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样的精神力量,正是内蒙古各族儿女携手前行的不竭动力。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也是民族运动会的灵魂。

走进赤峰博物馆,契丹文字的奥秘、辽代壁画的绚丽、蒙古族服饰的华美,无不诉说着多元一体的文明脉络,这是一届团结的盛会,全区各族儿女将以运动会为纽带,共绘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赛场上,既有力量与技巧的较量,更有文化的互鉴交融。达斡尔族的传统曲棍球与现代规则结合,回族武术与蒙古族搏克同场展示,朝鲜族跳板与鄂伦春族押加相映成趣。表演项目中,乌兰牧骑队员将用歌舞演绎《草原儿女心向党》,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马具制作、蒙古族刺绣等技艺,让运动会成为“流动的文化博物馆”。

“语言虽异,心灵相通;服饰不同,情感相连。”这是往届运动员留言簿上的心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赤峰站上100多张文物古籍图片、50多件文物古籍珍品、100多册民族古籍抢救保护整理出版成果相关书籍进行展览,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这不仅为各族群众提供了解历史、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更将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在文化认同中凝聚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的活力,一系列的活动让赛场外的交流同样精彩。正如红山文化中龙形玉器与彩陶纹饰的和谐共生,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赤峰,始终诠释着开放包容的文明气度。

这里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辽上京遗址出土的波斯玻璃器、西域琥珀,见证着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往来;清代康熙年间设立的“乌兰哈达税关”,记录了漠南商旅云集的繁华。今天,作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城市,赤峰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

承办大型赛事,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契机。呼和浩特因运动会完善了城市功能,鄂尔多斯借那达慕大会打响旅游品牌。本届运动会,赤峰创新推出“赛事+文旅”模式,推出红山文化研学、克什克腾草原观光等7条精品线路,让参赛者在竞技之余,感受“北京后花园”的生态之美。

国际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名片。蒙古族搏克与日本相扑多次开展交流,2019年中日蒙三国选手曾在呼伦贝尔同台竞技;法国文化部代表团曾专程赴锡林郭勒考察那达慕大会。本届运动会首次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专家、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观察团,未来拟推动“男儿三艺”(搏克、赛马、射箭)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特色项目,让北疆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当高铁穿行于燕山山脉,当风电叶片转动在贡格尔草原,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赤峰,正以运动会为媒,向世界展示一个民族团结、生态优美、充满活力的北疆名城。

骏马载梦越千年,匠心织就新篇章。

本届运动会会徽名称为“奋进”,以玉龙、数字11、圣火、运动健儿、河流、红山文化彩陶双旋纹为设计元素,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和体育韵味。玉龙代表“玉龙故里”,数字“11”明确了运动会届次,圣火寓意运动会的盛大隆重,运动健儿寓意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运动精神;奔腾的河流采用书法笔触,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红山文化彩陶双旋纹体现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吉祥物名称为“赤龙儿”,寓意鲜明、简洁响亮,又有举办地“赤峰”的内涵。吉祥物活泼可爱、聪慧灵动,身着以赭红色(赤峰红山山体颜色)和黄色为整体色彩的民族服饰,既凸显“红山文化”特色,又体现运动会激情热烈、阳光活力的氛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以奔跑的姿态欢迎各地来宾莅临赤峰,充分展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

“绿色”是本届赛事的鲜明底色。主会场采用光伏发电系统,赛马场实施草场轮休制度,餐具使用可降解材料……这些细节,与赤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脉相承。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赛场内外,680余名“石榴籽志愿者”提供多语种服务,“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马背上的运动不是‘老古董’,而是潮流的、有生命力的。”赤峰学院志愿者韩旭说道。

从良渚到红山,从“数字点火”到“马蹄声碎”,这场盛会跨越时空对话,共同诠释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

四十载岁月如歌,这场草原上的体育盛会见证了时代的变迁。1985年,当首届运动会在举行时,各族群众自发捐献牛羊、奶食品作为赛事物资;今天,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下,已有40余家企业参与赞助。变化的是办赛方式,不变的是草原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精神。

搏克比赛技术代表在考察搏克比赛场地时,被一个细节深深打动:赛场边的医疗站配备了懂蒙汉双语的医护人员,还特别准备了传统蒙药和现代医疗设备。运动员巴特尔说:"这种对文化差异的尊重,正是体育精神的体现。"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赛场外的故事:蒙古族老艺人亲手制作的皮质马鞍成了不少队员最好的纪念品;回族餐饮企业为赛事研发了兼顾清真标准和蒙古族口味的特色餐食;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双语服务队,为农牧民选手提供语言帮助。这些点点滴滴,恰如繁星点亮夜空,共同绘就了民族团结的璀璨画卷。

新时代画卷气吞山河,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当圣火在开幕式上点燃时,那跃动的火焰将照亮两个时空:一边是红山文化遗址中沉睡的古老文明,一边是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这簇火种,既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也昭示着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北疆大地各族儿女必将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王丽超/文 张英男/图)

[ 责任编辑:褚菲 ]

联系我们

地址:  内蒙古-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

电话:  0476-8273916

|
0476-8273929

|

举报反馈:  0476-8273916

|
0476-8273929    

  邮箱:  cfxww2025@163.com

新闻线索热线电话

汉语广播总编室:  (0476)8881740

|

广播蒙语新闻部:  (0476)8364876

|

电视赤峰新闻:  (0476)8880229

|
13754065611

|

电视蒙语新闻:  (0476)8881768

|
8882513

|

直播生活:  (0476)8751890

|
8880826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260083

|

蒙ICP备2024018674号-3

|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听许可证号10532008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5120250001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