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十大行动”进行时丨巴林左旗林东镇: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十大行动”进行时丨巴林左旗林东镇: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2025年07月25日 12:45:28 来源: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巴林左旗林东镇聚焦群众顾家与赚钱“两难”问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农村劳务合作的新模式,全方位整合资源,推行家门口务工模式,助力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搭建就业平台

林东镇探索构建了“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筹办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3个,打造收入百万以上“优质社”1个,探索“集中经营、统一派工、投入分红”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联络协调优势,主动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收集群众就业意向,精准匹配人岗信息。在“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就业帮扶小组,为就业困难群众提供一对一服务,让他们在家门口端稳“饭碗”。

产业驱动,拓宽就业路径

引进内蒙古达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设立加工厂,新增就业人员110余人,人均收入超4000元。引入志国调料行,与土龙岗村合力打造了占地7亩多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为村内4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通过扶持合作社,促进增产增收和返乡就业。依托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区,吸引4000余名农牧民融入产业链。后兴隆地村建设191.6亩蔬菜基地及158座冷棚,采用“种植—加工—冷链—销售”一体化模式,带动超百人就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道劳毛道村香瓜棚区利用短周期、大用工特点,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参与,累计用工50余人次,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和市场供应。

创新推行“鹅菜轮作”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将禽类养殖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春季在闲置棚舍养殖鹅苗,鹅粪还田改良土壤;夏季鹅出栏后立即种植番茄、辣椒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实现“一地双收”。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还使春棚使用效率翻倍,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

精准服务,夯实就业支撑

围绕农村劳动力能力素质、就业意愿、务工去向及企业用工需求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组织专家、镇技术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培训,提高就业稳定性。目前共组织开展种植技术、田间管理、采摘技巧等培训8期,惠及群众300余人次。

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设置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669个。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为137户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实施产业帮扶,为35人落实公益岗。推进消费帮扶与就业扶持工作,通过联系订单采购、农产品推介等开展综合性消费帮扶行动,预计年内消费帮扶可达100余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个,提供就业岗位29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80余万元。

通过党建引领、产业驱动和精准服务,该镇成功打造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有效解决了村民“顾家赚钱两难”的困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记者:高洋 通讯员:赵新月)

[ 责任编辑:高洋 ]

联系我们

地址:  内蒙古-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

电话:  0476-8273916

|
0476-8273929

|

举报反馈:  0476-8273916

|
0476-8273929    

  邮箱:  cfxww2025@163.com

新闻线索热线电话

汉语广播总编室:  (0476)8881740

|

广播蒙语新闻部:  (0476)8364876

|

电视赤峰新闻:  (0476)8880229

|
13754065611

|

电视蒙语新闻:  (0476)8881768

|
8882513

|

直播生活:  (0476)8751890

|
8880826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260083

|

蒙ICP备2024018674号-3

|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听许可证号10532008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5120250001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