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何以为“冠”?——全市文冠果产业调查与思考

何以为“冠”?——全市文冠果产业调查与思考
2025年07月26日 21:10:14 来源: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全国种植面积已达400万亩、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中国经济林协会文冠果产业分会7月9日成立时公开报道的数据,让有着“东方智慧树”“北方油茶”之称的文冠果再次聚焦于公众视野。

赤峰是文冠果的故乡,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这里曾诞生全国第一个文冠果国营林场,认证了“世界成林面积最大的文冠果基地”,落户了全国唯一的国字号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市现有文冠果人工林面积70.37万亩,约占全国的17.6%,种子年产量约100万公斤,是目前全国文冠果资源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区。

敖汉旗黄羊洼文冠果种植基地

坐拥全国资源和规模之最的赤峰市,如何有效催化文冠果的价值裂变,率先培育起有影响力的“冠”军产业,摘夺全国品牌之“冠”、产值之“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并极具长远意义的重要课题。日前,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就全市文冠果产业发展到市林草局、翁牛特旗、敖汉旗及文冠果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了调查采访。

资源富集:70.37万亩文冠果稳居全国第一

时值盛夏,草木葳蕤。

翁牛特旗梵宗寺内,至今保留着一棵与寺院创建同龄的文冠果古树。历经约280年风雨,它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普查资料显示,目前赤峰境内共保存文冠果古树群6处、古树87株,最大树龄300余年。

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文冠果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有着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关于文冠果最早的文献记录,可追溯至唐代,当时称“文官果”。宋朝时,文冠果被称为“文冠花”“文光果”。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中,则谓之“文冠果”,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赤峰是我国北方最早种植文冠果的地区之一。过去新建佛教寺院时,常会在寺院内外零星栽种文冠果,其果仁榨出的油,既作长明灯油,亦供僧侣食用。

“文冠果在赤峰地区有规模地进行人工种植,开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翁牛特旗林草局党组成员付广军告诉记者,文冠果是抗旱节水、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的生物特性,在生态、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巨大价值,属于一次栽种、长期受益的“铁杆庄稼”。原乌丹苗圃在1954年培育了三棵文冠果,移栽四年后全部开花结果,产量达50余斤,当时用土法榨出了15斤油。“文冠果果仁含油率在60%左右,显著高于花生和大豆,这也是当年大规模推广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付广军说。

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了解到,在当年“向林业要油,向荒山要油,走食用油料木本化道路”思路的指引下,我国掀起了第一次种植文冠果的热潮。1963年,自治区林业厅根据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翁牛特旗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冠果国营林场,后又陆续扩大范围,至1970年时全旗文冠果种植面积已近10万亩。

翁牛特旗文冠果种植基地

此后数十年间,作为生态建设的先锋树种,文冠果在赤峰遍地开花。

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该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文冠果就已达10万亩,自2004年起又将文冠果列为生态建设工程、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及木本油料基地建设的首选树种,目前全旗保有面积已达36万亩,是全国以县为单位基地建设面积最大的地区。巴林左旗除保存有全国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文冠果天然次生林,近年来一直加快推动文冠果种植,目前全旗保有面积达6.3万亩。而“全球环境500佳”之一的敖汉旗,则在2007年左右开始建设有规模的文冠果林。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冠果产业发展,先后印发了多份规划和方案,予以重点推动。”市林草局森林草原建设科科长朝鲁蒙说,多年来,我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文冠果种植。尤其是2021—2023年,市政府连续三年列支3000万元用于支持相关工作,市林草局又向自治区争取2.7亿元植被恢复资金用于退化杨树改建以文冠果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累计新建文冠果高标准示范基地4处、标准化基地6处、万亩集中连片文冠果基地1处。2021年至今,全市新增文冠果种植面积19.03万亩。

三代人、六十年的绿色接力,在赤峰大地上“种”下了一座极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文冠宝库”。

据市林草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市现有文冠果人工林面积70.37万亩(其中树龄40年以上的文冠果3.3万亩),约占全国的17.6%,种子年产量约100万公斤,是目前全国文冠果资源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区。

优势转化:赤峰文冠果产业多点开花

时下,正值文冠果茶采摘、生产季节。

在翁牛特旗乌丹镇林家地文冠果基地,茶农们正利用天气放晴的时机采摘文冠果叶。而距此20余公里外的赤峰市北方粮仓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鲜嫩的文冠果叶在经过晾晒、杀青、揉捻、烘焙等一整套具有乌龙茶特色的制作工艺后,变成了香气悠长、鲜醇回甘的特色文冠果茶。

赤峰北方粮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制茶车间

“这段时间,网红大咖李亚鹏团队、张国立夫妇团队的代表一直驻扎在翁牛特旗,对接我们的文冠果茶。”北方粮仓董事长朱喜城告诉记者,去年公司销售了8000斤文冠果茶,今年已售1万多斤,预计全年可达3万斤。得益于文冠果茶的良好销量,2025年北方粮仓文冠果油、茶等产品产值有望突破1500万元。

而在敖汉旗的内蒙古文冠庄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其文冠果茶则融合了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茶汤澄黄明亮,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自然醇香。

“安化黑茶产业集群一年总产值就达130亿元,而我们的文冠果不仅可生产油、茶,还可以开发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等多元系列产品,潜力很大。”文冠庄园董事长郭庆从山西到敖汉旗创立文冠果产业已有十余年,公司推行“原材料生产+中试研发+产品生产”全链条模式,目前已建成原料林示范区5800余亩和文冠果油、茶、木素萃取中试生产线3条,研发出文冠果冷榨食用油、保健油、止痛贴剂等系列产品。郭庆表示,赤峰文冠果产业大有可为。

作为我国的特有树种,文冠果被誉为“百宝树”“致富树”,其花可观赏,叶可制茶,果可食用又可药用,籽可榨油,枝可入药,集食用、药用、观赏、生态四大核心价值于一身,《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中医典籍对文冠果的功效均有记载。

文冠果的核心价值和资源禀赋,为赤峰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提供了无限可能,相关产业风生水起。

茶农正在采摘文冠果叶

国家林业草原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昕告诉记者,为支撑文冠果产业发展,近年来赤峰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000余万元开展科技攻关,先后选育、审定了十几个文冠果新品种和良种,在全国率先推动文冠果油、叶和种仁新食品原料认证工作,破除了文冠果产品市场准入壁垒,对文冠果神经酸、文冠果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进行探索,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技赋能,有效推动了全市文冠果产业化进程。

内蒙古元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阿鲁科尔沁旗建立全区第一个具备年加工原材料2500吨生产能力的文冠果食用油加工生产线,实现了文冠果油的量产;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700㎡的“木本油料树种产品中试研发中心”,配备了亚临界萃取、CO2超临界萃取、蛋白饮品等中试加工设备,建有油脂压榨萃取精炼和饮料小型模拟中试生产线;内蒙古中果文冠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在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建设了集中连片的万亩文冠果基地,并与高校合作,成功突破文冠果无性规模化繁育的技术瓶颈,加快推进果仁、果油、叶花功能饮品等系列产品研发……

据市林草局改革发展科技科科长张慧艳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文冠果加工企业已达12家,已研制出文冠果油、文冠果茶、文冠果止痛贴、含神经酸的小米粉等系列产品。2024年,全市文冠果产业综合产值约在1.5亿元以上,已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文冠果产业发展新业态。

价值裂变:如何打造影响力“冠”军产业

一株文冠果,蕴藏着神奇的“财富密码”。有关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文冠果平均树龄在500年以上,盛果期长达300年。以百万亩文冠果生态林推算,年产油脂约0.6万吨、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加上副产品加工产值,综合效益十分可观。

纵观全国文冠果产业“赛道”,当下竞争正热。

媒体最新公开报道显示:拥有61万亩文冠果资源的甘肃省白银市,2024年加工产值达8200多万元,文冠果全产业链产值达2.35亿元;拥有23.9万亩文冠果并已荣膺“中国文冠果之乡”称号的甘肃省靖远县,产值达到了6600余万元;河北省保定市则提出打造全国首个百万亩文冠果种植基地及全国木本油料百万吨级北方油库中心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强调“要向森林要食物”。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冠果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文冠果产业列入了“十四五”发展规划,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主打产业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之一加以推进。2023年,《赤峰市文冠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30年)》出台,提出构建“三基地、两园区、一中心”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今年全市实施的“十大行动”中,再次明确提出“统筹兼顾中蒙药材、奶业……文冠果、沙棘等特色产业。”

硕果累累的文冠果树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赤峰的文冠果已经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才刚刚凸显。”有关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全市文冠果总面积占全国17.6%,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如何让“小果子”释放“大能量”,实现价值的裂变式增长?记者在调查采访及综合多位受访者的意见建议时发现,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和制约赤峰文冠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个个“瓶颈”有待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合力破解。

——当前,针对文冠果种植的投入力度在减弱,大规模新增文冠果种植面积有一定困难。同时,受国土三调影响,新造林面积扩展空间较小,增加文冠果新种植面积受到了较大限制。而现有70.37万亩文冠果需要实施科学管护,促进增产和提质,但投入明显不足;

——文冠果结实率很低,落花落果现象严重,“千花一果”的“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应汇聚科研力量,加大科研投入,进一步开展良种选育等关键技术攻关。同时,文冠果产品研发中试滞后,产品总体设计与社会消费需求不匹配,产品层次低、同质化严重,应加大研发力度,尤其是要着重围绕文冠果的核心价值“神经酸”开发拳头产品、主打产品;

——应加快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央国企投资赤峰文冠果产业,通过深度开发与全产业链打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努力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国家木本油料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级木本油料基地,积极申请“中国文冠果之乡”称号和文冠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提升赤峰在全国文冠果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以及公众对文冠果产品的认知度;

——深入挖掘文冠果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内涵,创新发展赤峰文冠果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打造集生态旅游、产品推介、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旅IP;

……

千年文冠果,百年好产业。赤峰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与条件,完全可将文冠果打造成更好的富民强市产业,率先领跑全国,摘夺文冠果产业之“冠”。

[ 责任编辑:褚菲 ]

联系我们

地址:  内蒙古-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

电话:  0476-8273916

|
0476-8273929

|

举报反馈:  0476-8273916

|
0476-8273929    

  邮箱:  cfxww2025@163.com

新闻线索热线电话

汉语广播总编室:  (0476)8881740

|

广播蒙语新闻部:  (0476)8364876

|

电视赤峰新闻:  (0476)8880229

|
13754065611

|

电视蒙语新闻:  (0476)8881768

|
8882513

|

直播生活:  (0476)8751890

|
8880826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260083

|

蒙ICP备2024018674号-3

|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听许可证号10532008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5120250001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