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饭碗”托起千家万户的幸福。红山区文钟镇三眼井村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巧妙化解了村民农忙与农闲的矛盾,探索出一条“内强筋骨,外拓门路”的就业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文钟镇三眼井村,记者看到赤峰市艳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们正紧张作业。“以前种地,从买种到卖粮,哪样不操心?现在好了,合作社全包了!咱只管把地种好,到时候钱包就会鼓起来!”村民刘建文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变化源于合作社打造的“循环种植+公司+合作社+农户”全链条服务模式,合作社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一头紧密联结农资企业和加工厂,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无忧托管;另一头则化身为家门口的“就业车间”,优先聘用本村村民成为农机手,驾驶现代化农机为种植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农机服务。这条产业链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土地每亩均增产200—400斤,每亩节本增效超百元,更直接带动30多名村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式就业,人均年增收突破1万元。合作社自身也得到发展:从最初的50多户、200万元资金迅速壮大成为拥有200多户社员、706万元资本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农闲时节干什么曾是许多村民心中常琢磨的事。三眼井村的“劳务专业村”项目给出了答案。三眼井村干部主动沉下去,走家串户“摸家底”。重点聚焦劳动力富余、外出务工不稳定、需要兼顾家庭的村民。村里建立详实的“重点帮扶台账”,收集村民的务工意愿。与此同时,文钟镇相关部门精准对接北京市政路桥管理赤峰分公司等优质企业。摸清对方的用工需求,当村民的求职心愿遇上企业的用工需求时,合适的岗位便精准送到村民眼前。“以前四处奔波找活儿干,心里总不踏实,现在好了,村里帮咱牵线搭桥,单位就在附近,工资有保障,关键是能顾上家!”刚刚在城区附近企业上岗的村民李国杰话语里满是安心与满足。今年以来,这个扎根“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平台已成功帮助30多位村民找到适合的岗位。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让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文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文钟镇将持续深化与辖区园区企业的合作:一方面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地村民就业潜力,通过技能培训、信息匹配等方式提升就业能力,推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记者:中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