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十多载收藏 六年坚守 让红色基因与民俗文化在北疆赤峰乡土扎根

十多载收藏 六年坚守 让红色基因与民俗文化在北疆赤峰乡土扎根
2025年07月29日 15:24:52 来源: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2019年7月29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赤都文化驿站在赤峰市红山区桥北正式对外开放。时光荏苒,六载春秋流转,2023年6月,驿站迁址至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72号),以占地十余亩、7000余平方米的新姿态,继续书写文化传承的故事。其距红山区中心仅10公里,交通畅达,在乡村院落间构建起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宝库。

初心筑梦:十多载收藏,十万件藏品凝初心“赤都”是创办者二十多载呕心沥血、倾资数千万的心血结晶。历经十多载精心搜寻与整理,驿站藏品浩如烟海:目前馆藏数量十万余件,展出藏品5万余件,其余五万余件红色报刊和红色书籍静待更大场址展览。从红色物品到民俗实物,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红色实物勾勒新中国发展历程,民俗展品串联民族生活脉络。创办者始终秉持“通过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通过民俗文化实物寻觅民俗发展脉络”的初心,让这些“时光碎片”在乡土间凝聚成独特的文化记忆。作为赤都文化驿站负责人,巴林左旗人宋鹰鹤有一件骄傲的事:十余年里,他寻遍华夏大地,投入数百万资金,征集到郭俊卿及其老班长相关实物1000余件。因郭俊卿1936年逃难至内蒙古大草原的第一落脚点便是如今的巴林左旗,在此生活十余年,这份收藏更显地域文化联结的深意。

薪火相传:六年坚守,搭建文化传播重要阵地自开放以来,赤都文化驿站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成功举办多场大型实物展览,如赤峰首届《强军梦,军服情》军装展、赤峰首届出国参战老兵物品展、郭俊卿同志逝世周年文献史料展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依托丰富的实物资源与细致服务,驿站积极承接党建、团建及学生研学活动。截至2025年5月,已接待机关单位、研学团体七百余场次,累计参观人数逾十万,成为赤峰地区文化交流、党建团建、红色旅游研学的重要阵地。部队、央视及众多外省单位也纷纷前来探寻郭俊卿文献史料,这里正逐步成为全国研究郭俊卿事迹的核心之地。

荣誉加身:多元认可彰显社会价值赤都文化驿站凭借在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突出表现,荣获多项荣誉,按授予单位的行政级别排序如下:1.自治区级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等部门联合授予“最美拥军企业”称号,体现了对拥军事业的热忱与担当。2.市级单位:赤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确立为“赤峰退役军人文化活动站”,为退役军人提供专属的文化交流空间。赤峰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定为“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基地”,为幼儿提供亲近传统文化的窗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赤峰市委员会授予赤峰市首批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3.区级单位:红山区“人大代表民俗文化传承基地”,助力人大代表开展民俗文化传承与推广工作。红山区统战部“创新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文化与统战工作结合的创新路径。赤峰市红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牌,同时成为“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与“青少年传统文化研学基地”,肩负起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与文化素养的重任。红山区工商联列为“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点”,以文化力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赤峰市红山区诗词学会授牌为“创作基地”,为诗词创作提供灵感源泉与交流阵地。4.村级及社团组织: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民委员会确定为“民俗文化传承基地”,推动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赤峰老年书画协会“传统文化展示研习基地”,为老年书画爱好者搭建文化展示与交流平台。赤峰出国参战老兵组织选定为“活动基地”,为老兵们提供一个重温往昔、交流情感的温馨家园。赤峰题车杨公考培训学校确定为“红色和民俗文化教育基地”,为考生提供红色教育和民俗文化熏陶。

砥砺前行:风雨中坚守,只为文化根脉深扎传承之路从未平坦。疫情期间,驿站承受数百万经济损失,创办者不惜变卖家产,幸得亲友与社会贤达相助才挺过难关。即便如此,它始终坚守初心,以纯粹方式守护文化根脉——深知传承民俗文化是守护民族精神密码,传承红色文化是为民族铸魂、为时代聚力。作为全年无休的民营展览机构,驿站始终将文化传承放在首位:十人以下参观团队不收取任何费用;十人以上团队根据流程收取的服务费,全部投入展品丰富、环境优化等运营中,只为让更多人感受文化魅力。

展望未来:深耕乡土,续写文化新篇未来,赤都文化驿站将以“寻红色,觅民俗、传薪火、扬精神”为己任,依托旗下赤都展览展示馆、内蒙古郭俊卿文化教育及《赤都》《日出红山》《木兰俊卿》等多个自主商标品牌,深度挖掘赤峰地区红色与民俗文化内涵。一方面,为干部群众、学生搭建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强化爱党爱国情怀的平台;另一方面,投身乡村振兴,助力文化赤峰建设与青少年实践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六载时光,从桥北到二道井子村,变的是地址与规模,不变的是传承文化的执着。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言,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赤都”正以自己的方式,让信仰之火照亮乡土,让文化之根深扎大地,在新时代续写属于赤峰的文化篇章。(作者:宋鹰鹤)

[ 责任编辑:徐驰 ]

联系我们

地址:  内蒙古-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

电话:  0476-8273916

|
0476-8273929

|

举报反馈:  0476-8273916

|
0476-8273929    

  邮箱:  cfxww2025@163.com

新闻线索热线电话

汉语广播总编室:  (0476)8881740

|

广播蒙语新闻部:  (0476)8364876

|

电视赤峰新闻:  (0476)8880229

|
13754065611

|

电视蒙语新闻:  (0476)8881768

|
8882513

|

直播生活:  (0476)8751890

|
8880826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260083

|

蒙ICP备2024018674号-3

|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听许可证号10532008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5120250001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