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玉龙故里,建设亮丽北疆。距离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幕仅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对于赤峰来说,这不仅是在承办一次体育盛会,更是在擦亮一扇展现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窗口,全面演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过去与现在,生动刻画各民族在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的基因与传承。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演进过程中,赤峰地区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等史前文化相映成辉,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延续数千年,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有力印证。
位于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目前国内第一个显现出房址、窖穴、墓葬等全部居住遗址的史前中华始祖聚落,标志着8000年前赤峰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生活,被学术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C”形碧玉龙,素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是红山文化的显著标识,以其为肇始,龙逐步成为中国的国家象征和民族图腾。距今4000多年前,赤峰地区告别蒙昧、走进文明,开始用文字记事,并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夏王朝相互交流、并行发展,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在此后历史的兴衰分合之中,地处西辽河流域的赤峰地区一直是草原游牧文明、中原农耕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前沿,汉、契丹、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渤海、库莫奚等民族都曾栖息于此,留下了中华民族水乳交融的深刻印记。
宏伟的辽上京、辽中京遗址以及遍布赤峰各地的辽塔,无言地传颂着契丹王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治国之策和“澶渊之盟”等历史佳话,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家称中国为契丹。
查干浩特城址、应昌路故城遗址和传承至今的蒙元文化符号、习俗,不禁令人联想起那“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的辽阔疆域,而彼时的赤峰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和各民族和平安定生活的家园,亦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末至民国时期,“闯关东”的移民风潮使赤峰成为古北口外第一繁富之地,喀喇沁清王府、康熙行宫等历史遗存与赤峰人身上流淌的华夏血脉,长久流传着各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横贯数千载的赤峰历史长卷,写满了“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的广博胸襟和“长城南北皆故乡”的民族大义,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儿女唇齿相依、矢志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厚重文化滋养与民族团结精神,也正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花落赤峰”的重要考量。
办好本次运动会的标准,在于筹办水平、在于体育竞技、在于推动发展、更在于凝聚力量。我们坚信,赤峰厚重的历史文化一定能在盛会上大放光彩,为激励全市乃至全区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篇章作出新的贡献!(记者:石铁鑫)




